从“没学上”到“上好学”,从“黑板粉笔”到“智慧教育”,藏区雪域高原的教育变革,既是国家发展的微观镜像,也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节点回望,发生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故事,意义远超故事本身。
走出去又回来的索朗多吉
今年上半年,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信息中心主任索朗多吉先后被山南市教育体育局聘为“山南市教育信息化评审专家库专家”和“山南市第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应用指导团队成员”。
从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一名“内初班”学生,到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乃至山南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者,索朗多吉既是援藏教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其个人成长轨迹,恰是国家教育援藏政策与边疆教育变革交织的生动注脚。
1985年,安徽省积极落实国家在16个省市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学举办西藏班的任务,合肥三十五中据此接下任务。
当年,12岁的索朗多吉和79个同学一起,从山南飞往成都,再转乘火车前往合肥。第一次离开西藏,飞机舷窗外翻涌的云海与火车穿越秦岭时的叠嶂重峦都让他新奇不已。索朗多吉至今还记得接驳车到校的时候,合肥市三十五中的老师接车欢迎的场景。“很热情,也很亲切,有种到家的感觉。”
在合肥求学的四年成为索朗多吉人生的转折点。200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后又考入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带着教育技术专业背景,索朗多吉回到山南二高,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时光往复,入职的跟岗培训在合肥三十五中进行,他又回到母校,和曾经的老师成了同事。
那一年,合肥三十五中正在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应用,索朗多吉也参与其中。2017年回到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索朗多吉对于智慧课堂带来的教学变革念念不忘。
“想把那样的教学方式带回山南。”带着这样的想法,索朗多吉找到了安徽省第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时任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丹阳。在其协助下,一套智慧课堂设备在山南二高投入试点。
接续不断的高原情缘
在安徽省新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和新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的接力奋斗下,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3年,在山南市委、市政府以及安徽援藏队伍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500万的“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建成落地。
从单班试点到全校覆盖,智慧课堂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看到课堂教学的改变,索朗多吉欣喜不已,“以前我们要到内地读书才能享受到的优质资源,现在就在山南本地的课堂,学生只要愿意学就能得到需要的资源。”
在学生的身上,索朗多吉总能看到曾经的自己,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走出去,吸收多元文化的滋养。
学生曲吉便出生于牧民家庭,家乡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措勤县,走出西藏到内地就业是她的梦想。
在对口援藏省市组织的研学活动中,曲吉在不同学段先后到不同的城市。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25年1月份的合肥之旅。“看到我们用的智慧课堂,合肥的学校也在用,平板都是一样的,我们当时很激动很自豪。”
曲吉提到的平板是智慧课堂学生终端,“朋友”是她赋予平板的另一种情感寄托。除了截屏的课件及板书照片外,她的学生机相册里还存放着祖父母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我看看爷爷奶奶的照片就觉得心里有劲儿了。”
曲吉的求学经历与组团式教育援藏密不可分。在成长过程中,她既看到家乡教育与内地的差别,也切实感受到援藏政策之下不断缩小的差距。“就像一个人很强的同时也在帮自己的亲朋好友变强,是跨民族的团结,中国真的是个大家庭。”谈及援藏,曲吉这样说道。
用智慧课堂带来教育的更多延伸
在安徽援藏教师冉召庆的地理课上,学生顿珠杰可以通过智慧课堂系统里的动态图,生动了解青藏高原的地形演化过程。“比课本上的图片好理解,而且大屏上老师讲的内容跟我们的平板上面一样,我坐在后排也能看得很清楚,没懂的地方还能找微课反复看,给学习带来很多方便。”
这学期,顿珠杰的成绩排名提高了十多名,这也给了他学习的信心。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是他当前的学习动力。
对于自己所身处的信息时代,学生曲吉和玉珍也有自己的观察和应对方式。在她们看来,自身尚不具备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而智慧课堂学生机提供了课堂之外的优质学习资源,但屏蔽了学习无关的信息,带来了纯净且安全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时代变革中,自己这一代西藏人更要如此。”玉珍说。
六十年光阴流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代表的学校不仅仅是融入国家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建筑群,更是照亮雪域高原的灯塔。
高原之上,越来越多的梦想正在被点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赵利华)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